“我們的世界仍是人類安排的世界。人類的優點和缺點都在于改造這個世界,既然我們注定要改造這個世界,那么我們就把這個世界最美好的精神鑄進我們的生活。”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作為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的“設計”,會以“春雨潤無聲”的形式改造和創造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因此,設計教育者的責任就更艱巨了!
設計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設計是以人類總體文明對工業文化、商業文化和技術文化的修正,也是平衡人類社會可持發展和人類欲望的槓桿。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時刻,商業黑洞和科技光環的的誘惑會誤導我們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諧調!“中華民族復興之夢”不是13億人的“物欲”的總合!而是中國富國強兵之夢!不要沉溺于“無病呻吟”、“抖機靈”式的“創新”陷阱之中,要提倡設計之本,以國家急迫需要為重。以“無聲的命令、無言的服務”引導人類去創造公平、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實可謂是春雨潤無聲,是未來人類社會不被毀滅的良知、智慧與能力! 工業設計領軍人才是培養“中國工業設計主力軍”的!要培養出一批批能擔當“社會設計師”的責任和素質。
人的思維方式有可能被職業---“存在”決定,但開放的社會、互聯網的平臺,綜合、集成時代己標志了人的思維能力和潛力正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商業要有話語權;技術也如是;那末設計同樣也必須要有!這三棵大樹都植根于人類社會之土壤。技術、商業與設計都要從生活中和消費者那兒汲取思路,只是設計不只是為了“功利”,更要為合理、健康、適可而止地潛需求的挖掘。商業、技術、設計三個支點都要圍繞一個核心-----“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而設計在三者之中相對更貼近這個核心,然而設計一直處在漂浮的邊緣,被社會、也被自身誤解。也可能我把設計太理想化了?!難道這不是人類最可貴之處嗎?!技術、商業、設計不可迥避地要博奕,但如果設計沒有自己主張,那何以立身?人類歷史中的彎路、錯誤己證明了忽視設計的教訓。堅守理想、跨界合作、定義并引領“需求”,是設計的操守。設計必須要有這個理想和野心去駕馭"商業"這匹烈馬,人類才有可持繼的未來!而不應安于躺在“商業”懷里被哺育!雖然設計還未長大,目前不得不被商業施舍,但不能總這么低三下四地無骨氣,一談到商業,設計的脊柱就彎了!當下,設計師在“商業”面前還是要低下高傲的頭,但"設計"從宙斯那兒偷來天火不該從設計師心中熄滅!
水面平靜后才能映射風景,
心靈平靜后才能反思人生,
進而鑒別真偽、明辨是非。
只有能在噪音紛呈的環境里,
辨別天籟之音者,才是“智慧”。
比爾蓋茨也曾感嘆:“現代社擁會有無與倫比的創新精神,而斯坦福大學正處在創新的核心。斯坦福孕育了許許多多的新公司,各行各業的教授,創新的軟件和藥品。這里的人們對未來充滿渴望。可是與此同時,當你去問美國人是否覺得將來會比現在更好,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他們覺得在未來,機會越來越少,不平等現象將越來越嚴重。”體驗人類社會中真正的問題,而不只是看到調研得到的“數據”那般。
比爾蓋茨也不得不承認:要體驗人類社會中真正的問題,而不只是看到調研得到的“數據”。“如果創新僅憑市場驅動,我們都不關注不公正現象,那么我們的重大發明將令世界的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無論我們掌握多少科學秘密,都解決不了世界上最棘手的問題,我們只是在玩智力游戲。”
人類進步的每一里程碑都是對自然、對自己認識水平的否定,也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祖先、對權威、對功利、對已有的“名”、“利”的否定或重新解釋。人類的優點和缺點都是想改造周圍的一切,而且已經和正在塑造著第二自然。隨著時代頻率的加快,越往前走,動量越大,可能遇到的“陷阱”就越多;習俗的慣性、眼前功利的誘惑也就越大。與其讓“蛇和蘋果”蠱惑,不如學會科學地思考,歷史地、系統地、辯證地對自然、對自身進行認識,自覺地從正、反雙向反饋來審視已有的成果和觀念。
很顯然,人類有“獸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靈魂得到鍛煉,克服獸性而轉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智和知識的堆積,這是教育久遠而宏大的終極旨趣。否則,你擁有的知識愈多,對人類,對生命的危害愈大。
時下,我們的教育往往過多注重專業技巧!而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于有些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來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的男孩兒所擁有的情懷。否則,視小魚如草芥,給鮮花以蹂躪,即使其道德評分或許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價值。對人的尊重,對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曉這一世得到生命的不可思議。人不應無端地剝奪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級的生命。
一個對外部世界冷漠無情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一個由許多對生活、對生命無動于衷的人組成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書雖然不能幫你解決所有問題,卻能給你一個更好的視角。讀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考、邏輯、談吐、與人共事等各個方面,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這指的是:人的情商積累與閱讀有關。讀書到了最后,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復雜。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才是一種教育的手段。讀書最大的益處是激發想象力和靈感,而不是看誰記住的知識多少?讀書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記住多少知識,而是帶著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變得更有思想。學習的意義之一便是這樣,看到黑暗,并于黑暗里看見更大、沒有霧霾的藍天、白云、陽光。
能構建知識結構的思維方法,比“千馬分屍”的知識堆砌重要得多!在眼下的教育大環境下,喜歡發問且用質疑、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的人們更顯得彌足可貴,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
有一次英國設計委員會的主席來中國講課。課后有人問,中國的工業設計怎么搞?對方說,那是你們的事,不是我的事。又說:中國現在遇到的問題和發展階段與西方不同,你們要是把中國的問題解決了,你們就是世界一流!
今天,我們看到的所謂的“國際設計”,實際上都是游學、工作于海外的那些人經自己選擇之后帶回來的,或是外國學者的“傳道”,都打上了主觀的烙印,并不能代表其完整的文化,因為“根”和“土壤”是帶不到中國來。
引進不是不好,也是一種學習。那應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應該看得更遠,而我們往往只看腳底下。“它山之石”不去攻“玉”,卻在攻“名利”。
巿場經濟在任何國家都代替不了國家戰略,政府都有引導性政策,這是四兩撥千斤。不同的是各國是利用派出機構——"設計中心"去代理和扶持納入政府戰略的企業。任何企業也當然可以自由選擇“巿場機制”去競爭、去生存。但是,世上從未有過沒有國家利益的市場經濟,美國的戰略每天都在干預其它國家的經濟、政治的!我們不可能在所謂"自由市場"機制下發展,以美國為首的大國從來不會給我們和平競爭的權利和機會!正因為巿場經濟,政府放權了,但政府的職能就必須濃縮!方向就更必須更準,才能引導我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中建立獨立自主的、中國的體系!千萬別書生氣!這30多年我們上“國際大佬”的當還少嗎?中國的事只有靠中國自己, 走自己路,解決了中國自己的問題,我們就是一流!
同理,“引進、消化、吸收”在我國,只重引進,忽視消化,滿足模仿。而人為什么不會吃雞變雞,吃狗變狗,是因為消化了。“消化”,就是提出“本質”來吸收,其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等要素、本質被消化提煉出來,而組成的生命“系統”則完全不同。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模仿、引進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國外的技術必須融入中國的企業、經濟、社會系統中才有真正的中國經濟、科技持續發展的希望,這個消化過程就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因勢利導的“原始創新”的前提。我認為這一點不解決,中國的教育就會成為發達國家的“人才”搖籃,在人家的“系統”中發揮大作用,成為美國教育的“基地”。
“人才”的問題很重要。一些具體的改革,好像很時髦,好像很先進,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學分制也好,合并也好,本質問題是什么?我覺得“原始創新”的關鍵是我們要能夠培養出一批掌握調配整合資源(包括知識、信息、技術等)的能力的人才,不僅提“知識創新”,更重要的是“知識結構創新”。研究建立、推廣“事理學”這門人為事物的系統科學,是“原始創新”的關鍵,因為這本身也屬“原始創新”的范疇,也是培養一流人才的根本。
我們這一代設計師如果不能突破附庸商業的思維,無論個人賺多少錢,設計還是原點沒動。突破“唯商業利益”的“產業生態系統”,找到新的“服務鏈的產品原型”,是社會給我們這一代設計教育者提供的責任,也是機會。
一萬年也要技術、也要商業,但沒有設計的立場和聲音也是不健康的。探討是為了喚醒我們設計與生俱來的良知、智慧和能力,是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工作平臺。為什么有那么多被外國收買的院士有鼓吹轉基因的膽量?這其中的人原本不一定都是惡人,利益驅動是原因之一,而信息不對等、不開放也提供了溫床。
工業設計不是市場和技術的工具,它不是生產力本身,而是解放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商業、技術與設計是社會的支柱,要博奕,要協調。但商業與技術已是參天大樹了,設計還只是棵幼苗!幾千年的設計文明基本被權貴們強占了,它只有光鮮的外表,其本質并沒全部為億萬創造文明的大眾服務! 造成當今在博物舘、典藉里的燦爛“文化”成為文明的頂峰。而只有工業設計具有用“人類總體文化”修正工業文明的胸懷和能力!
光有“商品”是不夠的!好像一條河,你熱愛河流兩岸的豐收或荒蕪,你熱愛河流兩岸的居民,你也可能喜歡像半神一樣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個大自然的兒子,甚至你或者是一個喜歡渡河的人,你熱愛兩岸的酒樓、馬車店、河流上空的飛鳥、渡口、麥地、鄉村等等。但這些都是景色——“物欲”。這些都是不夠的。你應該體會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樣,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誕生和死亡。必須從景色進入自然的呼吸和言語,要尊重自然的秘密。你不僅要熱愛河流兩岸,還要熱愛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熱愛河水的生和死。有時熱愛他的養育,有時還要帶著愛意忍受洪水的破壞。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把宇宙當做一個神殿和一種秩序來愛。忍受你的痛苦直到產生歡樂。這就是真正的人類文明之“詩”!這詩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這詩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做一個設計師,你必須熱愛人類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須忍受的,歌唱那些應該歌唱的。
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繁忙的社會里面,一般老百姓如何保持一種對美的敏感,包括對這樣一種美的追求的獨立性?美是一種判斷,一種選擇。當世俗特別強調物質的欲望的時刻,美反而變得更加重要。對于美的教育,我想不是說大家都急著跑去美術館,去聽音樂會,而將美落實到最簡單的四件事情——食、衣、住、行,這些跟我們生活發生最大關系的時空,它每一天都是美的功課,所以千里迢迢去美術館看展覽,若沒有打開自己的心扉其實是沒有用的。
設計不僅是視覺。甚至不只是語言。她是精神的安靜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辭中做窩。她只是一個安靜的本質,不需要那些“土豪金”來擾亂她。她是單純的;她是安靜的;春雨潤無聲,有她自己的呼吸。設計是一場靜悄悄生存方式革命,而不是修辭練習,更不是游戲人生!
人類未來的“生存方式”的轉型、變革正在醞釀。不僅經濟,“設計”、”文化”、“教育”都將發生發生觀念性的革命。而我們還沉溺于對祖先生活方式的緬懷中!并美其名為“傳統文化”?豈不知,只關注餐桌上調味品,而不致力與生存必須的食物的民族只能成為發達國家文化的附庸!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文化”是地域性、空間性的產物;
而“文明”則是時間性、時代性、歷史性的概念!
跟不上文明進程的民族將被時代列車無情的拋棄!
如果把設計定義為“創造人類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話,“服務設計”就是設計的最高層次,是人類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的必然境界。服務設計“提倡個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其實中國古代早就有“留有余地,適可而止”的哲學思想。服務設計不僅解決當前的人類生存問題,還要思考人類下一代以及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可能。“適度設計“正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理科”——發現并解釋真理;
“工科”——解構、建構的技術;
“文科”——是非與道德的判斷;
“藝術”——品鑒自然、人生、社會的途徑;
這些知識都是人類認識的成果,而“設計”則是要做“事”,就好像上述四根支柱是為了支撐一個平臺,就是為了搭建要做“事”的這個平臺,以實現“設計”這個目的——它整合了上述所有因素,去“創造人類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也是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智慧所在!
要從強國戰略入手!從“人”入手僅是設計的抽象目標,然“生存方式”是從“人”入手的根本!設計要有危機感,不要都從“幸福”入手,更不能空概念地被國外技術噱頭牽引,忽視了國際上“滅我種族的文化戰略”。設計師也是多類型的,不要都跟當前所謂主流,設計總體來說是超前的、帶預見的。
關注以世界的激烈競爭,就會感到芒刺在背,設計能無動于衷嗎?
“研究型”、“協同性”、“生長性”的設計將是未來設計的立足之本,否則,設計只是個金錢和權力的附庸,設計應是人類的未來不被毀滅,除科學和藝術之外的“良知、智慧和能力”。
柳冠中 | LIUGUANZHONG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兼學術和交流委員會主任
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
中南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廣東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 博士導師 政府津貼學者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
系統設計工作室總設計師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兼學術和交流委員會主任
香港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中南大學兼聘教授、博士導師
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兼職教授
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名譽院長
廣東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