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設計》之大業設計李澤田專訪
近年來,在我們的產業發展中一談到創新就是技術創新,一談到高附加值就是品牌,但擁有很多專利技術的企業未必就能創造出合理的商業價值,并常常陷入“不創新等死、創新快死”的怪圈。李澤田通過設計和設計流程的創新抓“啞鈴”的兩頭,將自身優勢擴大化的設計管理戰略,在其公司多個典型案例的支撐下,給予了我們新的啟示和另一種路徑選擇。
近年來,在我們的產業發展中一談到創新就是技術創新,一談到高附加值就是品牌,但擁有很多專利技術的企業未必就能創造出合理的商業價值,并常常陷入“不創新等死、創新快死”的怪圈。李澤田通過設計和設計流程的創新抓“啞鈴”的兩頭,將自身優勢擴大化的設計管理戰略,在其公司多個典型案例的支撐下,給予了我們新的啟示和另一種路徑選擇。
李 澤田
DAYE design首席設計總監,2010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兼任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國際設計聯合會大中華區常務理事。廣州工業設計國際交流中心秘書長、廣州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副理事長、廣州市發明家協會副理事長、媒體評2006年創意中國權力榜人物。湖北工業大學客座教授。2011年,首批獲得高級工業設計師資格。
李澤田:打造設計“孵化力”
李澤田將工業設計理解為整個流程的模塊設計,其核心內容是將設計貫穿到創新流程的每一個節點,通過每個節點的設計來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而工業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設計師除了懂得設計產品外,還應該充當項目管理者的角色來統籌整個設計流程。這種理論使得通過設計來孵化技術專利或者在統籌設計那里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力方面,具有較大的實現可能和可執行性,豐富并創新了本土工業設計的內涵。
以"獨特"探路
問:請簡短談談您從事工業設計的歷程。
李澤田:在廣東從事工業設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前些年全社會對工業設計的認識尚淺時,是廣東的制造業給了工業設計生存的土壤。自己還清晰地記得幾十年前從平面設計領域轉投工業設計賺取第一桶金時忘乎所以的興奮勁兒。隨著從事設計的目標越來越明朗化和接踵而至的設計成就感,自己也越來越高信心堅守這一領域而沒有離開。
今天的廣東又以敢為天下先、開天辟地的氣勢,率先為工業設計師正名,出臺工業設計師認證 ,這使我在有生之年終于有了 "組織身份"。要感謝廣東各級政府部門和專業協會務實的作風 ,突破了重重困難,為工業設計規范化、專業化做出了辛勤的工作 ,讓全國的同行萬分羨慕我們廣東。
問:在您邊去的經歷中, 您認為最育代表性的轉折有多少次,分別發生在什么時候?
李澤田:印象當中應該有幾次,首先是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機會讓我開始從事工業設計。其次是做了幾年產品設計后,自己心血來潮轉向以投資固定資產的方式,購置了大批生產設備從事與設計關聯不強的行業,最后結果是體驗了一回人生的磨煉,收獲了不少感悟和教訓。第三次是新千年后,我自主發明設計開發的滑浪車風靡全球,不僅取得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還奠定了我們自主動產品出口行業中的地位,由此堅定了我將工業設計專利產業化的信心。
問:在這些關鍵時刻,但使您作出抉擇的是什么?您是如何判斷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的?
李澤田:工業設計或說產品設計只停留在造型設計的服務,只是單純通過出售自己的創意、時間和圖紙盈利,這是經不起市場風險的,-旦遇到設計圖紙被以菜市場叫賣的方式去競價,在工業設計土壤和生態環境相對不是很好的狀況下,這種情況會越來越糟糕,不要說工業設計能謀求多大的發展,就是其基本的生存都有問題。
工業設計是否另有更獨特的發展路徑?我們出于生存需求迫使自己不斷做出新的抉擇,經過多次反復的嘗試,我們終于以工業設計的新理念為手段開發了幾個擁有自主知識權的成功產品,我們總結經驗后發現,用這種創新的工業設計手法去實現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的轉化,可能將是工業設計行業的一片藍海。
簡單地概括我們新的工業設計手段,就是將每個創新的實現分為市場孵化和產品孵化階段,即創新過程的兩次孵化力量。我們稱之為“孵化力”,也即是一種轉化能力,核心內容是將設計貫穿到創新流程的每一個節點,通過每個節點的設計來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這一結果,最終完成創新的任務。我們也將工業設計理解為創新的流程價值鏈設計。
我發現主要反映基礎研究狀況的SCI所收錄的中國論文為68 226篇,在世界排名第5位。但是,我國的研究成果雖多,卻僅僅停留在學術理論層面,少有被轉換為生產力進而推動我國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況。在專利發明方面情況也基本一樣,我國技術成果的市場轉化率僅為5%。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國過分注重理論和學術創新,而忽略了實踐應用的轉換。
我們在國家對創新概念的主流認知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自主創新能力應包含兩個方面,即原始創新能力與轉化集成創新能力。其中原始創新能力指新技術、新產品的原創性發明與創新能力;而轉化集成創新能力指對技術創新的產品化、實用化轉化過程中的進一步集成創新能力。我們認為,從一個社會的層面來說,創新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原始創新是創新的基本內核,是技術進步的基礎;而轉化創新則是將原始創新的成果根據社會的不同具體需求進行整合和再加工,使之形成能夠滿足一定人群需求的某種產品或服務。只有原始創新與轉化創新兩種能力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知識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進步。將原始創新與轉化創新相結合是我們大業公司的主要宗旨,即強化中國轉化集成創新能力,從而推動社會創新的發展。
從結構洞理論的視角看,我們正好處于發明人群體和企業需方群體之間的結構洞。當一個社會該兩方面群體缺乏溝通與互動時,大業這個"結構洞"的重要性就得到了鞏固和尊重;但隨著大業橋梁作用的持續發揮,其本身也促進了上述兩個群體之間的亙動與交流。大業能否持續發揮其"結構洞"的作用,能否繼續引領社會創新的社會基本合作格局與范式的發展方向,就成為大業及此類設計開發或平臺型創意企業所共同要面對的課題。
第二次孵化不應該僅僅是對第一次孵化的應用化與商品化,它在一定成熟的階段應該可以實現對原始創新的"反哺"。執產品化信息牛耳者,應該能夠從產品化過程與信息中進一步發掘出可持續性的、可拓展性的、系列化或者模塊組合化的產品創新創意,并反饋給技術研發甚至基礎研發的研究人員,為技術創新的發展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議或需求。
作為一個孵化平臺,在不同的時代與環境背景下,也應該基于商業環境的情況靈活地考慮不同的孵化產品。當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完備,同時企業自身實力不強的時候, "先找買主后生產"的以產品為買賣焦點的模式較為穩妥,也支撐了我們大業設計的穩步向前;但當經濟社會制度較為完善,尤其金融體制發展相對完備,旦企業自身具備一定實力的時候,以企業主融資項目為買賣焦點的模式似乎應該被納入到戰略視野中,以建立更全面、更靈活多樣、更有如佳動技術創新的孵化平臺。這是我們理解的工業設計發展趨勢,我們期待著這種專業設計機構可以復制的模式,在以后的日子些臺更多的工業設計帶來一個接一個的驚喜。
問:在您過去的經歷中,有哪些小故事是令您至今難忘的?能否與我們分享?
李澤田:我們曾經在做工業設計很風光的時期 ,和他人合作設計了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頭盔”產品。由于當時華南地區摩托車的擁有量很大,這種環保頭盔可以高效凈化空氣 ,將臟空氣徑過凈化處理后被使用者吸入體內。頭盔最初設計出樣投放市場,反映相當不錯。于是公司租賃廠房、購置生產設備準備自己生產。由于公司一直以來都是做設計,與真正的工廠管理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又因為缺乏實際生產與銷售領域的經驗 ,后期項目運作出現較大問題 ,好幾年才恢復元氣。經過這件事我們感悟到 ,設計公司應該將其自身優勢擴大化,就如一個啞鈴抓兩頭就好,中間部分給其更專業的實體企業去完成。如果真的要投資,也最好選擇與設計緊密相關或者設計占有絕對競爭力的行業。
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自主發明設計了一款非常有創意的“滑浪車”,首次參加廣交會就引起轟動。產品全部出口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當時每出口一臺國產自行車只賺3-7元人民幣,而我們一臺滑浪車就能賺外匯30多美元(相當于人民幣270元 ) ,可以說開創了中國型機報產品出口利潤之最。到了第二年的廣交會,幾乎整個機電館參展單位都仿制了這一款產品。為此我們花了大量力氣去打假,但效果不甚理想,由此也激發了我不斷創新發明、設計開發新產品的興趣。花時間去打假還不如用更多的工夫去使專利產業化,讓自己處于利益鏈的前端,讓自己始終是被仿制的對象。
還有一個小故事,歐洲人在加拿大開辦的一家HEARNOW公司違背我們雙方的約定,將我們自主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智能寵物跟蹤器占為己有,并暗地仿造加工生產,我們維權后還引起了中國商務部的注意,這件事讓我們難以理解的是,表里如一的老外也有不厚道的一面。
分享這些體會和經歷,但愿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借鑒。
問:能否介紹一下您最喜歡的設計作品?它體現了您的哪些設計理念?談談何成您的設計理念的價值、美學觀念,及其思想根源。
李澤田:最喜歡的設計作品應該是下一個。
有個偉人曾說過,能夠打動人心靈的一個是藝術,另一個就是科技。
能將所設計的產品工業化生產是目標,但藝術是作品,其價值不體現在復制上。很多時候我們的設計更多地是關注產品性(譬如:產品功能、美學、人機感情、科技、材料、品質等特殊方面 ) ,而忽視其藝術的作品性。這也不排除市場因素在起影響作用。只有當設計的產品性和作品性比例協調,才會出現經典的曠世產品。
還有一點就是,雜交理論更能體現物競天擇。真實指導設計也有真可取之處,從東西方傳教、文化、藝術、美學領域相溶再到科技交叉應用在不同行業中,同時加上自身修養、內涵去實現設計價值,這是極具可能性的夢想。
上述幾點探討,應該找得到我的一部分設計思想根源。
以"孵化力"提升設計
問:能否談談您對當前工業設計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的判斷?您認為工業設計的創新動力來自何處?
李澤田:中國制造企業并不缺乏通過創新"成為行業第一"的宏愿 ,但與這種宏愿相映成趣的是對工業設計諸多誤解。與技術研發一樣,工業設計是創新的基本元素,在整個創新活動中起著協調和黏合的作用。
當前工業設計機構或者說工業設計的內涵也存在自身創新的問題,重新考慮界定工業設計的內涵和外延去創建設計集所制商業模式,要從傳統的出售時間和材料上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圖紙產品設計)到提供產品設計整合服務以及創新流程系統工程中,每個流程模塊都注重設計的理念,并用理念去詮釋新的工業設計的內涵(譬如:通過這種創新工業設計實現科技成果、專利技術的轉化 ) 。這種創新的工業設計對經濟發展和社會貢獻才更具意義。
其實用工業設計更易完成創新目標,這是這個專業的特色。這種優勢除了能增長財富、實現自己的夢想,最重要的是當下中國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 ,而工業設計也僅處在灼熱初期。作為從事工業設計的一份子,自己能參與其中去體驗一種重任感,這種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就感有一種其他誘惑無法比擬的吸引力。
問:根據這些判斷,請介紹一下,您為當前您所在的平臺帶來了哪些發展戰略的新思維?
李澤田:我們的根本經營理念在于讓企業掏建一種實現原始創新與轉化創新相結合的“孵化力”。這種孵化力能夠為各種不同的高新技和專利發明尋找到合適的商品化和產業化的方式與路徑 ,并進而促成該創新轉化成生產力的實現。我們將這一過程作為自身的主營業務,將這種孵化力作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樣的核心競爭力不可替代,非專業機構難以復制,其具有的極強的產業整合和企業內外資源凝聚力,是支撐大業不斷躍升發展的堅持根基。但是,構建這樣的孵化力 ,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大業是如何形成這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力的呢?
孵化力就像一個橋梁,一頭為技術創新與發明專利尋找合適的產品化路徑,另一頭則為制造業企業選擇適合市場需求、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技術。因此孵化力必須以一種平臺的形式出現。我們稱其為“創新孵化平臺”。大業通過自身工業設計的專業優勢,整合產品工業設計建立技術發明和科研成果持有人與投資商和產品營運商之間的橋梁。
我們的孵化平臺中,有四種不同角色的參與者:專利或技術提供方、孵化服務提供、投資方與生產方。其中,參與孵化過程的主要有專利技術提供方、孵化服務提供方與投資方。孵化平臺的基本運作程序如下:首先,專利技術提供方聯系孵化平臺,將創新技術或發明專利在孵化平臺推介,其次,孵化平臺針對創新技術或發明專利的特點進行市場評估,尋找最適宜的商品化方式,并進行嚴晶設計 ,以及尋找真備生產所有要素的節點,這一步也就是所謂的"第二次孵化" ;再次,孵化平臺將尋找到有意向的投資人對該產品方案進行投資,并一直跟進直至產品被推向市場;最后,這三方將按照起初談好的方案分享商品化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其實,想取得這一成果,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用智慧去設計與策劃。通常在孵化平臺中,生產廠商具有雙重性,即代工生產方與產品投資商的角色常常重疊。大業在平臺建立發展的過程中,讓一個個國內生產企業通過代工或接受大業提供的工業設計常規服務認識到大業及其孵化平臺,進而逐步由生產方走向投資方。大業也就是這樣在這些企業成長的道路上,扮演了一次又一次產品創新 、技術創新的推動者。
除了在孵化過程中逐步吸納投資方群體和技術提供方群體,我們還是很好地利用各地方政府資源,吸引更多加盟者。例如在廣州,我們就與廣州市政府合作,成立了“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設計院設計產業化實驗室”、“華南工業設計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廣州工業設計國際交流中心”。有了政府這層關系,會大幅提成平臺的公信力,減少與外界溝通的成本。
我們利用工業設計創新手段簡歷孵化平臺,在專利與科技成果轉化中,逐步形成應用工程研發,設計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科技與設計結合的孵化模式。目前在市場拓展、造型設計、工程開發、模具結構、生產評估、渠道優化和與科學院所合作等方面,都是專業人才儲備和大業設計自有的特色,并有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整合流程。
孵化平臺不是一個靜態的事物,而是一個需要不斷運行與完善的動態系統。因此,在有了很好的理念與完備的構思后,我們還需要一個系統的運營模式。這個運營模式至少包括兩個基本部分:組織結構與基本運營流程。
創新活動的完成或者說一款產品的推出,每一步都有我們設計師的身影,這就是我們大業所謂的“設計流程”。從前期的市場分析定性研究捕獲信息,到產品設計與技術功能的研究以及產品生產的所有要素,再到后期產品的市場測試渠道的建立,直至推出市場所有的價值鏈,大業均會參與。對大業每一個項目經理而言,項目的結束并不在完成的產品設計與開發,而是在產品正式投放市場之時。在這之前,項目經理都要保持與產品生產過程的跟進,及時將第一信息反饋各方。
如果在今天回顧我們的發展戰略,其呈現出的是一個當今中國少有的“先做強在做大”的戰略發展路徑,正如我們的口號:“專業成就大業”。大業公司最初僅僅是一個工業設計公司,但是它有一個宏大的夢想,因此成就其非凡的戰略演化。大業要建立一個產品化的孵化公平臺,就需要在設計的專業化方面深入和強化。因此,我們最初的戰略是基于工業設計的專業化平臺發展。當專業化水平達到了行業領先地位時,大業就開始由專業化向產品化向多元化發展,此時我們開始接觸越來越多的不同業務、不同學科類的產品設計開發,進一步鞏固地位,為其發展出系統的產品化運營模式奠定基礎和積累經驗。最后,當大業實現了集中專業化工業設計團隊,同時又建構了發明專利和市場需求兩個方面的信息之后,起基于信息整合的跨市場、跨行業的產品開發多元化戰略就得以實現。
由于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還處在上升期,我們在發展的前兩個戰略階段都幾乎只為海外客戶提供產品化服務。而即便是這樣,大業也常常遭遇國內某些廠家對我們產品進行抄襲的現象。現在,隨著大業的孵化平臺加入了如美的、中航技等知名企業,大業的反侵權能力就有所增強,同時國內企業的創新需求也越來越大,我們也開始逐漸將產品化的市場視角轉向國內。
問:未來您有哪些計劃?
李澤田:先謀發展,去做自己最高興趣的事,做個幸福的設計師。
問:您最喜歡的中外藝術家、設計師、中外設計作品有哪些?
李澤田:最欣賞的是喬老爺(喬布斯 ) ,他是科學界的藝術家,藝術界的科學家。他的創造不僅是產品,還是藝術作品,是設計的楷模。他設計的產品涵蓋消費對象的所有預想,讓圍繞產品的參與者(開發和使用者)都能用產品去實現自我價值,實現人類內心需求。這種大設計理念太值得回味了。
魔鬼就在細節中,我們慢慢品他的設計吧 。
近年來,在我們的產業發展中一談到創新就是技術創新,一談到高附加值就是品牌,但擁有很多專利技術的企業未必就能創造出合理的商業價值,并常常陷入“不創新等死、創新快死”的怪圈。李澤田通過設計和設計流程的創新抓“啞鈴”的兩頭,將自身優勢擴大化的設計管理戰略,在其公司多個典型案例的支撐下,給予了我們新的啟示和另一種路徑選擇。
來訪:王曉
中國十佳工業設計公司
中國十大影響力設計機構
中國十大設計杰出青年單位
中國工業設計AAA信用企業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工業設計中心